從電話說時代巨變
張紅梅
我的家鄉新寧縣——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二十幾年前,家鄉沒有什么活計,種地收成也不樂觀,為維持生計,幾乎全村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撫養幼兒。
我兩三歲時,父母將我托付給爺爺奶奶,也去了沿海的工廠。那時,電話還是個稀罕物件,村里僅有幾戶人家安裝了,于是,一兩個月才能接到父母的電話,我記得通常是傍晚,嬸嬸在屋后扯著嗓子大喊我的名字,說:你爸媽來電話了,快來接呀!我高興地連鞋子都顧不上穿,光著腳丫就沖去嬸嬸家。父親照例問我是否聽爺爺的話、奶奶身體是否健康、在學校有沒有認真聽講,偶爾,母親在電話那頭告訴我,托回村的鄰居給我捎回了糖果和文具,而我,總是追問他們,你們到底什么時候回來呀?回答我的只有沉默。這樣的電話往往打不了太長時間,父母晚上還趕著繼續去做工,再說了,電話費也貴著呢。
有一天,我放學后回奶奶家,發現一個陌生女人坐在飯桌前,女人一見到我,臉上堆滿了笑,熱情地招呼我過去,還急忙從袋里掏出很多吃的,揣著滿兜的零食,我正好奇她是誰,就聽見爺爺說,還不快喊你媽媽,我愣住了,呆呆地問,你真的是我的媽媽嗎?不會是人販子來騙我的吧。在場的大人都因為這稚嫩的話語笑了,笑著笑著,媽媽就哭了。
長大后我才明白,當時的她,如果回到家鄉,就沒法給我們好的生活,但離開家鄉,就沒法陪我長大。
后來,脫貧攻堅戰略開始實施,政府將水泥路修到了每個鎮每個村、修起了水庫,還因地制宜引進了果樹種植。慢慢地,收成變好了,鄉村旅游也跟著火了起來,就業機會越來越多了。
父母也回來了,加入了建設家鄉的隊伍,在政策幫扶下,種下了橙子樹苗。白天,他們在果園里干活,晚上在電話里聽專家講種植、有時也給我視頻分享果樹生長的變化。如今,小小樹苗已長成了平均每棵能摘上百斤橙子的大果樹。
在黨的領導和大家的辛勤勞作下,我的家鄉成了臍橙種植基地,有了“百里臍橙連崀山”的美稱。每到橙子成熟的季節,除了電話聯系商家來收購,還能通過朋友圈、網絡,將家鄉的橙子銷往全國各地。一臺小小的智能電話,成為村民銷售的“中樞”,變成了村民致富的“法寶”。而我的家鄉,也終于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
受家鄉蛻變的鼓舞,長大后,我也加入了服務人民、建設鄉村的隊伍。在組織的帶領下,我們下沉到聯點鄉村、對口幫扶困難群眾。除了上門走訪,電話成了傾聽結對戶心聲的重要紐帶,去年,一位戶主得了腦梗,全家的生活費、孩子的學費、醫藥費幾乎要壓垮他們一家,我們通過多次電話溝通,實地了解幫扶政策,幫他爭取到臨時救助金,還為他妻子介紹了工作。過了一段時間,他在電話里告訴我:救助金領到了、妻子也發了工資、生活有了希望,感謝黨的政策!
看著父母和鄉親們的笑容,聽著結對戶的笑聲,我發現,原來,鄉村振興是一項又一項的民生實事,是一群又一群勤勞人民的付出,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接力。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一路走來,多少輝煌成就的取得、制勝之道的創造都是一代代共產黨人敢做先行者、愿做奠基人的從無到有的積累。不論是環境宜居、群眾滿意的小事,還是科研創造、軍事科技發展所取得的一項項成果,都離不開黨敢為人先的偉大精神。
我相信,未來的中國,將繼續在黨的領導下熠熠生輝,佇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山河無恙,繁榮昌盛!
一審:尹建國、肖毅彪 二審:肖洋桂 三審:陸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