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收錄中華著名烈士書中的烈士鄧益事跡
鄧益烈士墓位于邵陽市北塔區田江街道田江村,墓地山林掩映,墓前硬化了水泥路,安裝了路燈。
革命烈士鄧益之墓
鄧益(1907年—1928年),原名鄧清貞,字淑華,1907年出生于寶慶府城武圣街(現大信街)。她自幼聰慧過人,因母親去世得早,身為私塾先生的父親鄧涵池視為掌上明珠,予以悉心培育。她幼小年紀就能背誦《幼學瓊林》《四字女經》《唐詩》《四書》中的大量詩篇,并擅長刺繡,寫得一手清秀的毛筆字。
她16歲那年考入了愛蓮女校職業部學習縫紉技術,后因成績優異,升讀師范部,并自己更名為鄧益,立志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鄧益的嫂子也早早就去世了,她自己從小失去母愛,因而對嫂子留下的三個侄兒侄女視同己出,一邊求學,一邊還要料理侄兒侄女的生活。同學們對她很敬佩,給她取了個有名的外號“益母”。
1926年,革命聲勢浩大,愛蓮女師成為邵陽婦女解放運動的搖籃,鄧益被選為學校學生會委員。她將自己的頭發理成與男人一樣的西式頭,常帶領同學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在城鄉宣傳婦女解放。這年10月,邵陽各界集會,反對英帝國主義,會后舉行游行示威,她與同學們一道奔赴邵水河畔的南岳廟石側,將英商福記煤油公司囤積在那里的三百噸煤油放火燒光。
1927年,鄧益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湘西南婦女委員會委員?!榜R日事變”后,白色恐怖甚囂塵上,邵陽的黨組織轉入地下活動??嘤跓o合適地點召開秘密會議,鄧益自告奮勇,將自己的臥室作為地下黨組織的活動場所。每次開會,她都叮囑侄子侄女說,若是有外人來找我,就說姑姑不在家。那段時間的夜晚,她經常戴上一頂鴨舌帽上街散發革命傳單。
國民黨縣黨部為了擴大反共宣傳,曾舉辦了一期青年培訓班。受中共黨組織指派,鄧益打入這個訓練班中搜集情報。任務完成后,她又接受黨的安排,去邵東靈山寺小學擔任教員,秘密從事革命工作。當時,她的親人勸她不要冒著生命危險獨自離家革命,還托人給她介紹對象。她對兄長說:“我立志于革命,不想嫁人,免得受他人拖累,也連累了別人!你的三個孩子也就是我的孩子?!毙珠L見她革命意志如此堅定,只有囑咐她小心謹慎。
1928年3月,邵陽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因為判徒的出賣,端午節后的一天,鄧益被捕,關押在邵陽女監獄。她入獄后,她的小侄女鄧攻白天負責給她送牢飯,夜晚與她作伴同睡。據鄧孜回憶,在獄中,鄧益面對敵人的種種酷刑,寧死不屈,英勇頑強,與戰友們互相關懷,表現出忠貞的革命情誼。
鄧益在獄中一共關了十天。在獄中的第六天,她第三次受審,從中午一直受審到傍晚。夜晚,鄧孜要為她打水洗澡,她說不用洗,抹個背就行了。年幼的鄧攻看到姑姑背上血漬模糊,凸起了很多的紅杠,心痛得哭了起來。鄧益安慰小侄女說,“沒關系,革命總是要流血的?!钡谄咛?,押進來一位身穿白連衣裙的女青年,鄧益與她一見如故,兩人熱烈地擁抱在一起,無話不談。來者就是邵陽另一位愛蓮女烈士李芬。因李芬沒有親人送飯,鄧益叫侄女以后每天多送一份飯菜。
鄧益和李芬這對革命姐妹同獄只有四天,便同時被反動派殺害。此次為革命壯烈犧牲的共有六人。就義前,鄧益被反動軍警從縣府(即現在的邵陽市政府第一招待所所在地)押往清鄉司令部(即現在的市四中所在地),途徑她自己家門口。她一邊高喊革命口號,一邊步履如常、神色自若,向悲痛欲絕的親人頻頻點頭,表現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鄧益與雷瑜、李芬、梁湘蕓并稱愛蓮四女杰。其中,鄧益年齡最小,犧牲時,她剛剛21歲,她的遺體被安葬在邵陽市原城南鄉九十亭鳳凰山。
20世紀50年代左右,鳳凰山一帶進行城市建設,需征占烈士墓地。在政府與田江村鄧氏族人的支持協助下,鄧守安家人將鄧益烈士的墓地遷移到同族的田江村鄧氏墳山,與烈士父親等親人同眠在此。
2011年,邵陽市人民政府豎立鄧益烈士紀念碑,碑上刻記鄧益烈士事跡。墓碑字跡重新描紅,墓地雖簡潔,但莊重、肅穆,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北塔區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動員大會后,組織黨員干部前往田江村瞻仰烈士鄧益之墓,重溫入黨誓詞,接受紅色洗禮,并硬化3米寬水泥路、安裝路燈到墓地。同時計劃修繕烈士墓,建成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后人前來瞻仰、緬懷先烈。
“等明年春天,再種上草坪,栽上松柏,環境會更好?!睋锝值傈h工委書記王永紅介紹,該街道將繼承鄧益烈士的堅貞不屈、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著力推進基層黨建、鄉村振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等重點工作,助力田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李忠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