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資訊:

山中明珠展新顏—新寧麻林瑤族鄉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發布時間:2018-10-25   來源:華聲在線  作者:尹建國 鐘尹新 徐向軍

山中明珠展新顏

——新寧縣麻林瑤族鄉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記者 尹建國 通訊員 鐘尹新 徐向軍

圖片1.jpg

麻林風光 鄭國華 攝

  青黛如墨的山倒映在水面,一葉輕舟悄悄劃過,瞬間波光粼粼一片。升騰起的薄霧輕煙,如縵似紗,籠罩著山上山下的農舍,不知名的鳥兒在林間發出婉轉而清脆的叫聲,瑤鄉麻林一切如世外桃源。

  新寧縣麻林瑤族鄉位于縣城西南部,距縣城35公里,地處雪峰山和越城嶺山脈的交匯處。腹地有邵陽市大圳灌區的母庫麻林大壩水庫。鄉轄11個行政村, 1.4萬余人,其中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5.7%。全鄉總面積1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屬典型的高寒山區。鄉內古木參天,竹林密布,山青水秀,風景宜人,是旅游觀光,避熱消暑的好去處!

  近年來,該鄉黨委、政府按照“緊扣一個中心、用活兩個政策、突出三個重點、建設四個麻林”的戰略目標,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攬,以“兩學一做”為契機,以“三重點”為總綱,面對現實,迎難而上,切實改變作風,強化社會管理,化解突出矛盾,各項工作齊頭并進,2017年全鄉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億元,工農業產值達2.3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超過15%,全鄉經濟社會實現全面健康發展。

  強產業 謀發展

  該鄉擁有楠竹10萬余畝。為實現楠竹的深加工、提高楠竹的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2011年,鄉黨委政府組織各村主任及致富帶頭人到江西考察學習,并帶回當地先進的生產工藝、管理方法。先后成立了進國竹制品加工廠、森鑫竹業、大鵬竹制品加工廠、鑫竹竹業等十余家竹制品加工廠,利用楠竹進行深加工,不斷提升楠竹利用價值,年產值5000余萬元,有力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脫貧致富。

  依托23萬畝的山林資源優勢和獨特的植被,因勢利導,在外創業成功的金橋村肖坤洋于2011年回鄉投資發展中藥材產業,承包荒山建成600畝的金銀花基地,同時示范帶動該村群眾育苗300余畝。年內,肖坤洋又辦起了金銀花加加工廠,進行金銀花初加工年產值達150萬元。2013年在金橋村新建一座規模養豬場,面積達600平方米,在八角村投資280萬元新建一座規模養牛場,占地約2600余平方米,養牛100余頭。

  2017年11月,該鄉成功引進麻林籍長沙客商雷曉芳女士創辦了崀山瑤村特產開發有限公司,實現招商引資1500萬元,其旗下“江阿姆臘肉”廠為麻林瑤族鄉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60余個,并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帶動農民烘烤臘肉,有力助推了麻林瑤族鄉的脫貧攻堅。2018年初,鄉黨委政府對四個重點村(上林村、界富村、水尾村、竹陽村)分別落實責任領導,流轉土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到目前為止,竹陽村在五組種植31.5畝獼猴桃基地長勢良好,預計2020年將正式投產;界富村在1組白尼拓種植獼猴桃40畝,反季節蔬菜10畝,蔬菜已喜獲豐收;上林村完成土地流轉85畝,在6組落園子和油榨沖發展中藥材產業;水尾村建設天然飲用水廠“崀天下”,占地1000平方米,投資100萬元,年產值150萬元。

  該鄉創業氛圍濃厚,脫貧致富熱情高漲,廠房、基地遍地開花,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群眾收入明顯上漲。生活越來越好,村民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燦爛!

22.jpg

界富村反季節蔬菜種植

  真扶貧 拔窮根

  該鄉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30戶,3167人。其中2014年脫貧144戶,634人,2015年脫貧49戶,190人,2016年脫貧93戶,337人,2017年脫貧158戶,651人,今年預脫貧763人,2019年預脫貧592人。

  扎實開展駐村幫扶。選派駐村幫扶隊11支,抽調幫扶責任人180余人,其中工作隊隊長由單位的班子成員擔任,常駐工作隊員為工作隊的副隊長并兼任村支部第一書記,在村工作時間每月不少于20天。

  加大力度落實扶貧產業。扶貧資金重點用于貧困人口生產發展脫貧,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做到有勞動能力的人都產業在手、就業在崗。2016年,共有39戶貧困戶進行楠竹低改,56戶貧困戶進行畜牧養殖,19貧困戶進行中藥材種植,6戶貧困戶進行經濟作物種植,獎補資金達到22萬余元。2017年麻林瑤族鄉養殖產業獎補資金為16.7萬元;水稻、玉米、蔬菜等經濟作物獎補資金為43.6萬元;七葉一枝花、玉竹、厚樸等中藥材獎補資金為13.2萬元;楠竹低改、造林等林業獎補資金為196.7萬元。通過獎補貧困戶,切實增強了貧困戶脫貧的信心。

  穩步推進易地搬遷。對居住在深山、高寒、地方病多發、地質災害頻發、交通不便等生存環境差、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就地脫貧成本高、難度大的貧困人口,在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的基礎上,以自然村、寨、村民小組為基本單位,按照易地扶貧搬遷的相關程度,使這部分貧困群眾徹底“挪窮窩”。共納入“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的有234戶,946人,其中:2016年完成搬遷10戶,42人;2017年完成搬遷192戶,792人;2018年集中安置32戶112人。

圖片3.jpg

麻林風光

  抓整治 美環境

  在新寧古八景中麻林獨占一景:晴嵐夕照。而小范圍的有名景點如仙峒平湖、五盤飛瀑、雙獅滾球等等,麻林山水之秀由此可見一斑。轄區水尾村更是有長沙等地游客來此長期療養。

  然而在發展經濟過程中,一些落后產能企業及非法采砂洗砂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為切實踐行“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鄉黨委政府發動了一場環境保衛戰,對落后產能企業進行關停取締,對違法抽砂洗砂行為嚴厲打擊。2009年投資800萬元建成的八角造紙廠,在發展當地經濟,消化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過程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由于在環保方面嚴重滯后,鄉黨委政府堅決予以關閉拆除,并指導原企業主進行轉型升級。

  對大壩庫區的挖沙船洗砂船政府一律切割,截止今年7月份,共切割非法船只14艘,有效維護了水面環境和安全。由于在打擊非法采砂中執法堅決,成績顯著,榮獲“邵陽市安全生產先進鄉鎮”榮譽稱號。對非法采砂采取嚴厲打擊的高壓態勢,使麻林瑤族鄉非法采砂的猖獗現象得到了根本性遏制。原本滿目瘡痍的山體和水域正在慢慢好轉。

  “經過當地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山更青了,水更綠了,空氣更好了,來麻林游山玩水的游客更多了”。鄉長唐光彥興奮地說。

圖片4.jpg

八峒瑤山

  興文化 促和諧

  該鄉是少數民族鄉,少數民族中又以瑤族為主,占全鄉總人口的65.7%。富有瑤族特色的峒話、服飾、習俗等神秘而讓人向往。

  民族特色文化有竹竿舞,竹雕、雙獅鬧元宵等等。為確保民俗文化世代相傳,麻林瑤族鄉非常注重文化挖掘和保護工作。將“跳鼓壇”在申報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一步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組織全鄉文藝骨干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自編自導一臺民俗節目---《瑤山古韻》,參加全縣“崀山風”歡樂瀟湘行群眾文藝匯演,獲三等獎。2014年創辦《八峒風情》刊物,宣傳民族語言、民族風情、民族傳統,保存民族文化,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鄉堅持“以民生換民心,以民心促和諧”。 當地地處偏僻山區,供電線路嚴重老化,電壓不穩定,群眾用電十分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鄉政府積極進行農村電網改造,雖然面臨著電費微調、線路征地等一系列難題,鄉黨委政府不畏難、不懼苦,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政策、真情終于做通部分不理解群眾的工作,電改工作如期完成?,F在的瑤鄉,一到晚上家家燈光耀眼,戶外路燈如炬。群眾對此贊不絕口。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鄉村面貌日益美麗,鄉風文明建設卓有成效,去年榮獲“2017年度邵陽市文明鄉鎮”榮譽稱號。同時,鄉黨委政府在維護社會穩定和諧上苦下功夫,連續幾年民調成績在全縣領先,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高,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 對麻林今后的發展,鄉黨委書記黃澤耀信心滿滿。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一方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一塊文明之花盛開的熱土,一片美麗和諧的福地。勤勞、勇敢、智慧的麻林人民正以只爭朝夕的步伐、執著進取的精神譜寫著美好的未來,為早日實現“生態、正氣、平安、富?!毙侣榱侄^進!

圖片5.jpg  

民俗文化表演


邵陽新聞

湖南新聞

名企風采

久久亚洲精品亚洲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