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資訊:

近代教育家—馬鄰翼
發布時間:2013-03-19   來源:華聲在線  作者:

  馬鄰翼(1865-1938)近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伊斯蘭教學者馬鄰翼·馬鄰翼,字振五,回族,湖南省邵陽縣城關鎮人,即邵陽馬姓來湖南始祖馬成后裔。生于清同治三年,1938年病逝于北京,終年75歲。清末及民國年間,是國內政界、教育及伊斯蘭教界著名人物。

  馬鄰翼出生于一個伊斯蘭教世家(為湖南省邵陽馬氏始祖馬成的后裔),自幼受到傳統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熏陶,民族民主意識強烈。1902年中舉人,同年參加邵陽賀金聲組織的“漢佑民滅洋軍”斗爭,立志反帝救國。1904年公費留學日本弘文學院速成師范科,開始接受西方民主思想。1905年學成歸國。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代理總長。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伊斯蘭教學者。

  民主革命時期,1905年任湖南省視學兼全省師范傳習所監督,創辦妙高峰簡易師范及邵陽駐省中學。1906年冬奉調清學部任總務司主稿兼側例館幫辦。在邵陽西郊清真寺創辦借進小學,同時創辦清真女學院、穆民工廠、馬氏勵學社、寶慶勵學社。推崇及關心伊斯蘭教,為興辦回民教育及社會福利、慈善事業,自捐田產2/3作為教育辦學基金。還擔任了憲政籌備處籌備委員,參與憲政活動。1908年任補學部普通教育司主事,搜選公牘刊為《學部奏咨輯要》一書,又編制《全國教育統計圖表》,為中國教育有統計之始。在北京與王浩然阿訇等在牛街清真寺創辦清真小學。時與侍郎嚴修、咨議危靜生被教育界號稱“學部三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被委任為教育部首席參事,后歷任甘肅提學使、教育司司長、實業司司長、甘涼道尹、教育廳廳長等職。創辦師范、法政學校和中小學277所,選送出國留學生100余人,為開發西北培養了一批人才。1918年調任安徽省教育廳廳長,因未到職,即調任直隸省任教育廳廳長兼北京國民政府國務院咨議,負責厘訂學校規程,設立貧民免費學校100余所,其中回民清真學校100余所,為西北回族教育奠定了基礎。1921年5月調任教育部次長、教育部代理總長,國民政府行政院顧問,國民政府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等職。

  大革命時期,歷任北京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北平蒙藏學校校長、北平中國大學董事長、北平民國大學常務董事、國醫學院董事長,以及西北公學、成建師范、湖湘學校,南廠恤無告堂華新紡織公司正、副董事長。一度兼任華洋義賑會理事、公民大學校長、華北學院院長等職。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通過數年奔走呼號,于1930年由國民政府指撥華新紡織公司官股30萬元作為回民教育基金。1932年將邵陽偕進小學改為中學,擴建校舍,添置圖書儀器,回、漢學生兼收。

  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北平、天津等地淪陷。晚年旅居北京,日軍登門敦請就任維持會重要職位,并加以威脅利誘,始終寧死不屈,憂國憂民,閉門謝客,待病不出就醫。還撰書了一副勵志聯用以自勉:“茍全性命于亂世,堅持志節以終身。”一生經歷復雜,任職更迭頻繁,始終以教育救國為己任,創辦和參與創辦的師范和中小學數百所,在北京創辦南廠恤無告堂,救濟貧困孤寡,在西北捐助私立回民學校。在湖南創辦清真女學堂、穆民工廠、偕進學校、邵陽中學、妙高峰師范、寶慶勵學社等等。為近代教育改良和回族教育的革新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作為一名回族人士,對回民教育尤為關心,是一位有著強烈愛國心的教育家。終因積勞憂憤成疾。

  馬鄰翼主要著作有《學部奏咨輯要》、《談史觀感錄》、《新教育學》、《明窗雜記》、《伊斯蘭教概論》等。其中《伊斯蘭教概論》于1934年后曾3次由商務書館出版發行,并列入《萬有文庫》。

邵陽新聞

湖南新聞

名企風采

久久亚洲精品亚洲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