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資訊:

開國中將——姚喆
發布時間:2012-07-03   來源:  作者:

  姚喆(1906—1979),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生于邵陽城東(今邵陽市雙清區雞籠鄉光輝村),僅讀了3年私塾,后打柴放牛,耕田種地。民國15年(1926),全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姚喆被選為橫塘鄉農民協會主席。他帶領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成為有名的農民首領。大革命失敗后,遭反動派通緝。民國17年4月,姚只身逃到南縣,加入黃公略、黃純一領導的湖南獨立第五師隨營學校。同年7月,參加彭德懷、黃公略領導的平江起義。民國1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姚喆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班長、排長、營長、團長、師參謀等職務,參加了艱苦的井岡山保衛戰,打長沙、攻贛州,轉戰湘贛閩,和保衛中央蘇區的一、二、三、四、五次反“圍剿”。共參加過大小戰役200 多次,先后五次負傷,多次受到通令嘉獎,中共中央軍委曾授予他三級紅星勛章。

  民國22年冬,中央蘇區為發展革命根據地,向福建和武夷山方向發展。紅四師攻打福建沙縣,由紅十團擔任主攻任務,時任團參謀長的姚喆同師團指揮員擬訂作戰方案。民國23年1月25日深夜,紅四師向沙縣縣城發起猛烈進攻。城墻被爆破一個口子后,姚喆隨主攻營迅速出擊,在突破口,他指揮部隊多次打退國民黨軍的反撲,又向城內縱深發起進攻。當時天黑,姚喆嫌提燈的通訊員動作遲緩,接過馬燈沖在隊伍前頭,在街巷轉角處,冷不防跳出一名敵軍,舉刀猛砍其頭部,姚喆一閃身,刀鋒順耳跟一直劃裂到嘴唇,頓時鮮血直流,撲倒在地。傷愈后,刀痕一直留在左臉頰上,從此“姚一刀”成為大家對他尊敬的稱呼。這次沙縣戰斗消滅國民黨軍兩個團,榮立一等功。

  在抗日戰爭中,姚喆歷任旅參謀長、大青山抗日支隊參謀長、大青山騎兵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塞北軍分區司令員、綏蒙軍區司令等職。民國27年7月29日,李井泉、姚喆率領大青山抗日支隊從晉西北的五寨縣出發,沖破重重

  阻力,于9月初到達大青山。9月6日,姚喆率領支隊攻入綏遠陶林縣城,一舉殲滅守敵。10日又攻克綏北重鎮烏蘭花,全殲守敵100余名。

  為了團結抗戰,姚喆努力做好蒙古族上層人員和宗教界愛國人士的團結抗戰工作。部隊明確規定,不準向蒙民攤派糧草,不準索款索物。號召那些開明紳士、富農、牧主捐棄前嫌,共同抗日,做到有錢出錢、有馬出馬、捐資捐物,報效祖國。激發蒙漢民兵的抗日熱情,吸收2000多名蒙漢青年入伍,擴大了抗日隊伍,改步兵為騎兵,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

  民國31年秋,日本侵略軍匯集在綏遠的各路兵力,并配有飛機大炮,共3 萬余眾,對大青山根據地發動空前殘酷的“掃蕩”,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姚喆充分利用大青山根據地有利地形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親自率所屬本部三團教導隊和直屬支隊兩個連,聲東擊西,穿縫鉆隙,使日偽軍損兵折將,疲于奔命。在攝氏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姚喆又將小股部隊化整為零,白天鉆樺林,黑夜下平川,轉戰大青山中,經過半年多艱苦卓絕的斗爭,徹底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鞏固了根據地。

  民國34年春,姚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并任綏蒙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姚喆任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率領綏蒙部隊,繼續堅持在大青山周圍的廣大地區浴血戰斗。同國民黨軍隊奮戰,殲滅了國民黨董其武的一個師,投誠和俘獲達1萬多人。民國38年,姚喆派人與國民黨綏遠軍政長官董其武進行多次秘密聯絡,促使董其武于民國38年9月19日脫離南京政府,投向人民懷抱,和平解放綏遠,實現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用“綏遠方式”解放綏遠的指示。

  1951年6月,姚喆調任二十三兵團副司令員。9月,二十三兵團奉命出兵入朝,擔任奉川、院里和南市三個飛機場的興建任務,姚克服重重困難,保證了工程如期峻工并交付使用,得到中共中央軍委和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

  會的嘉獎。1952年1月,姚喆奉命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1955年2月,調任南京高級步兵學校第一副校長,校長,9月,被軍委授予中將軍銜。在步校期間,姚喆是人民解放軍中較早注意軍事理論研究,注重現代軍事裝備技術研究的將領之一。

  1961年初,姚喆調任武漢軍區副司令。1969年,中共武漢軍區黨委分工他負責軍隊生產,決定圍墾荒草浩淼的沉湖。他率領10萬軍民,經過8個多月的日夜奮戰,將圍墾出的40萬畝荒草灘,變成旱澇保收的富饒良田。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姚表現出一個久經沙場考驗的老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和大無畏精神。

  1979年春,姚喆赴北京參加全國第五屆政協常委會后,在返回武漢途中突然休克,醫治無效,于1 979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3歲,骨灰盒安放在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

邵陽新聞

湖南新聞

名企風采

久久亚洲精品亚洲人av